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青少年同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宝缘 曾, 拓倩 徐, 琼 龙, 美儿 王
深圳大学,广东深圳,

摘要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团队在深圳市所进行的入校问卷调查。 从中观层面上探讨了影响青少年同伴攻击行为的因素,发现深圳市青少年在性别、学校位置、学校办学性质和家庭居住方式等四个方面表现出同伴攻击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


青少年;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居住方式;

全文:

PDF


参考


张林、刘燊、徐强.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

型[J]. 心理学报, 2017,49(1):50-59.

Nicki R. Crick, Jennifer K. Grotpeter.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 Child Development, 1995, 66(3):710-722.

朱冬梅、朱慧峰、王晶. 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40(02):311-313.

Crick NR. Engagement in Gender Normative versus Nonnormative Forms of Aggression: Links

to Social-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7,33(4):610-617.

Mary A. Lemons, Monica Parzinger. Gender Schema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Discrimination

of Women i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7,22(1):91–98.

Fomby P, Goode J A, Mollborn S. Family Complexity, Siblings, and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t School Entry[J]. Demography, 2016(1):1-26.

朱斯琴.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暨南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8(02):84-94.

周燕燕、林穗方、黄蓉等. 中学男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

生, 2005,26(2):96-97.

张文新、管益杰、任朝霞、孙华平、程学超.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

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6):60-64.

姚斯恒、徐拓倩、颜影、龙琼. 双亲不同住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基于深圳市的调查研

究[J]. 祖国, 2020(3).




DOI: http://dx.doi.org/10.18686/jyfz.v1i5.219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