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06):64-67.
[2]鄢小莉.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及对策探讨. [J].经济师,2021(04):144-145.
[3]陈建军,胡晨光.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68-83.
[4]樊秀峰, 康晓琴. 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09) 115-120.
[5]赵祥.我国省区产业集聚:类型特征与形成机制[J].产业经济评论,2009,8(03):133-160.
[6]王丽萍.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与集聚形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7):627-629.
[7]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99, Num-ber 3 Jun., 1991
[8]吴小波,曾铮. “圈层”经济结构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研究,2007(02):47-56.
[9]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
[10]刘月.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6.
[11]曹阳. 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2]何雄浪,李国平,杨继瑞.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06):43-60.
[13]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5(04):107-119+133.
[14]何雄浪,李国平,杨继瑞.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06):43-60.
[15]周奕.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的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135-138.
[16]周圣强, 朱卫平.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3(03)12-22.
[17]胡锡琴,张红伟.空间经济视域下城市群FDI、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基于成渝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116-125.
[18]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01):14-18.
[19]高云虹,周岩,杨晓峰.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效应:一个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13(12):142-145.
[20]高云虹,李敬轩.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32(04):12-18.
[21]谭聪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2]颜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时代金融,2011(27):64.
[23]刘书明.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4]张学良,林永然.都市圈建设: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9(02):46-55.
[25]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01):9-14.
[26]李红锦,张宁,李胜会.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产业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06):106-118.
[27]黎峰.国内专业化分工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2):81-99.
[28]谢申祥,王孝松.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管理,2011,33(04):1-9.
[29]王炜. 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0.
[30]徐彦坤.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经济社会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9.
[31]陈晓光.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地区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6(04):53-70+206.
[32]董中保.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和政府作用[J].特区经济,2007(02):60-61.
[33]张崇康,李德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J].求是,2006(23):49-50.
[34]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07(03):362-365.
[35]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04):63-70.
[36]赵祥.广东省内产业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01):86-92
[37]齐昕,连季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产业集聚、城市集聚及其耦合效应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0,21(04):91-103.
[38]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5(04):107-119+133.
[39]周奕. 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的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视角[J].区域经济,2018(11)135-138.
[40]陈银. 山东省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测度及影响关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1.
[41]李卫东. 以产业集群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1)111-113.
[42]佘时飞.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冲突吗——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4):10-16.
[43]雷立武. 川滇藏交接地区空间区位与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263-05-08-11562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