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长主题在《菊次郎的夏天》中的呈现
摘要
从1989年《凶暴的男人》开始,北野武的电影就彰显出了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人生观、美学观、个人艺术观以及创作个性皆有着如日本清酒一般浓郁的色彩。“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在他的影片中,暴力往往突如其来,伴随着情节、色彩上的强烈差异,并被赋予了深刻含义。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以儿童视角作为寻母的主线,以孩子的寻母反衬成人世界的故事,反映了童年时期母爱缺失的影响,突出成长主题的的根基。电影中细腻的心理表现,对于恢复童年心灵创伤为主题升华,从而唤醒菊次郎的童年回忆,无不体现出导演的精湛技艺。寻母的过程伴随着困难,主人公菊次郎带领正男逢凶化吉,在小男孩的身上看到儿时的自己,以此摘下刁蛮凶狠的面具,与小男孩搭建亦友亦父的情感,令主题充满了温情。
关键词
转变;《菊次郎的夏天》;温情
全文:
PDF参考
[1]吴俣昊.《菊次郎的夏天》和十五岁的少年[J].快乐作文,2022(20):45.[2]徐哲敏.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笑的艺术[J].今古文创,2021(15):88-89.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15.041.[3]伏学燕.《菊次郎的夏天》:家园叙事视域中的精神空间向度之探[J].电影评介,2021(01):84-86.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1.01.021.[4]何源堃.儿童视域的社会审视和人性慰藉——重读《菊次郎的夏天》[J].大众文艺,2017(19):176-177.[5]郭芳.《菊次郎的夏天》——老男孩的成长历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4):73-76.[6]王钦.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的感恩与供养[J].电影文学,2015(14):154-156.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476-05-02-12037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