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诗歌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研究
摘要
不同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隐身”或是“仆从”的定位,现代阐释学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结合对译者与作品的考察,在对翻译本质与过程的了解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意识到译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作用。梁宗岱是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诗人与文学翻译家,其出于批判性的文学眼光对翻译文本进行挑选,亦推崇“作品必须在译者心理唤起感应”的翻译思想,其翻译活动充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文以梁宗岱的翻译活动为例,从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翻译原则以及译者与原作者的交往等方面,讨论译者主体性于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参考
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洪汉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I)[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刘志侠,卢岚. 梁宗岱巴黎文踪(之三)梁宗岱在索尔邦大学[J].书城, 2012(09): 52-59.
陈太胜.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N].人民日报, 2016-11-15(024).
梁宗岱.宗岱的世界·诗文[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梁宗岱.梁宗岱早期著译[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徐剑.神形兼备格自高──梁宗岱文学翻译述评[J].中国翻译,1998(11): 32-35.
刘志侠.梁宗岱欧游时期的译作[J].新文学史料,2009(2): 93-102.
许钧.翻译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