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摘要
摘要:新就业形态给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新就业形态下,社会主体关系发生变化,传统雇佣模式被打破,就业模式更为灵活,就业结构转型。为更好的应对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变化,高校要强化对新就业形态的研究,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人才;要加深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促进学生及时强化能力测评。新就业形态下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强化自我认知,鼓励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专业化课程调试体系,持续性拓展人才就业空间,和强化职业规划及创业指导,注重培育学生发展能力来实现。
关键词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
[1]王正青,张玉超.公益创业教育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01):8-16. [2]胡烨丹,王玉龙,江南.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1):88-92. [3]黄洁.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涵、价值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3):108-111. [4]陆竹棠.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1):103-107. [5]刘津铭,笪步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就业能力提高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9):82. 沈亚男,女,汉族,1983-10,甘肃兰州人,甘肃农业大学,讲师职称,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郑阳,女,汉族,1983-03,贵州金沙人,甘肃农业大学人事处,讲师职称,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