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理
摘要
行理论分析。 根据污泥过程减量与污泥后减量这两个方向梳理了国内外剩余污泥减量化方法以及比较常见的污泥资源化方
法; 在污泥产生过程对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又能与国家实现绿色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其中比较常用的技术包括基于微生物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技术、基于代谢解偶联的污泥减量化技术以及
基于微型动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技术;而在污泥产生后采用泥窑协同处理污泥以及将污泥做碳源,既能实现污泥减量化,又
能变废为宝。
关键词
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城乡统计年鉴
[EB/OL] [Z]. 2022
[2]李国, 覃福京, 覃柳媚, et al. 浅谈我国市政污泥来
源 特 性 及 处 理 处 置 现 状 [J]. 广 东 化 工 , 2023, 50(02): 107-8+89. [3]戴晓虎.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科
学, 2020, 72(06): 30-4+4. [4]三部门联合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
施方案》明确 2025 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
[J]. 建筑技术, 2022, 53(10): 1428. [5]陈宇. 阳江市污泥现状调查及发展处理展望 [J]. 广
东科技, 2012, 21(09): 213-4. [6]李成涛, 崔倩, 陈娜, et al. 嗜热微生物促进剩余污
泥减量降解工艺优化 [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7(04): 23-8+34.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镇排水
与污水处理状况公报(2015-2020 年) [R], 2022. [8]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研究院. 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
场分析报告《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R], 2013.[9]刘宇辉, 解庆林. 解偶联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J]. 净水技术, 2016, 35(S1): 70-4. [10]王嵘. 臭氧破解污泥的溶出机制及同步臭氧氧化对
污泥减量效能的影响研究 [D]; 南昌大学, 2008. [11]李立欣, 赵乾身, 马放, et al. 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水处理技术, 2015, 41(01): 1-4. [12]张志永. 生物磁性载体的研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
试验研究 [D]; 暨南大学, 2007. [13]刘琳, 宋碧玉. 污泥减量化技术新进展 [J]. 工业用
水与废水, 2005, (03): 5-9. [14]王涌, 王长庆. 污泥减量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J]. 广州化工, 2013, 41(08): 52-3+80. [15]闫家怡, 聂丽曼. 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进展 [J]. 科技信息, 2010, (24): 736-7. [16]胡海兰, 方芳, 冯骞, et al. 代谢解偶联技术在污泥
减量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净水技术, 2014, 33(02): 36-41.[17]梁鹏, 黄霞, 钱易, et al.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
展 [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01): 44-52. [18]刘杰. 改良型 A~2/O 工艺污泥减量及脱氮除磷研究
[D]; 重庆大学, 2010. [19]张海珍. MCMP-II 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用于城市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D]; 重庆大学, 2008.[20]寇青青, 朱世云, 覃宇, et al.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进展 [J]. 净水技术, 2012, 31(06): 4-8+13. [21]魏源送, 樊耀波. 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07): 23-6. [22]邓雍. 臭氧氧化污泥的试验研究 [D]; 重庆大学, 2013.[23]王玉. 剩余污泥超声/臭氧氧化预处理及厌氧消化
产气研究 [D]; 山东建筑大学, 2018. [24]郭恰, 马艳. 基于质量平衡法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碳减排量核算分析 [J]. 净水技术, 2019, 38(10): 107-11. [25]何楚茵, 金辉, 卜淳炜, et al. 臭氧处理剩余污泥的
减量化实验研究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11): 4228-34. [26]史锦芳, 金辉, 游思琴, et al. 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
解效果研究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3(02): 83-7.[27]Engineering - Chemical Engineering; Reports from
Kyonggi University Add New Data to Finding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Enhanced efficiency for better wastewater sludge hydrolysis conversion through ultrasonic hydrolytic pretreatmen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2017. [28]冯怡文. 基于 RSM 模型对超声波强化污水脱氮除
磷的试验研究 [D];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29]韩青青, 林雪君, 李燕敏, et al. 超声波预处理城市
水厂剩余污泥的研究 [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6, 42(10): 96-9.
[30]刘永剑, 刘宇雷, 徐学信, et al. 超声/厌氧消化处理
剩余污泥参数优化及机理研究 [J]. 中国给水排水, 2022, 38(05): 84-90. [31]罗庆, 王小雄, 张媛, et al. 超声波协同臭氧处理剩
余污泥 [J].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22, 40(05): 355-8+61. [32]刘昌, 曾萍, 宋永会, et al. 超声与碱预处理对剩余
污泥磷及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05): 1276-84. [33]章峰, 朱仁发, 徐冰. 超声法处理污水厂的剩余污
泥 [J]. 安徽化工, 2015, 41(06): 65-7. [34]李鹤超, 严红, 肖本益. 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
术的研究进展 [J]. 工业水处理, 2015, 35(01): 9-13. [35]Roskoski 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 with a human focus: Garrett, R. H., Grisham, C. M [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2, 30(5). [36]Book Review: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
14th edition [J]. Science Progress, 2016, 99(3). [37]李旖瑜, 郑平, 张萌. 解偶联剂对废水生物处理系
统的污泥减量作用 [J]. 水处理技术, 2016, 42(07): 6-11+24. [38]Feng X-C, Guo W-Q, Yang S-S, et al. Possible causes of excess sludge reduction adding metabolic uncoupler, 3,3′,4′,5-tetrachlorosalicylanilide (TCS), in sequence batch
reactor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73. [39]Low E W, Chase H A, Milner M G, et al. Uncoupling
of metabolism to reduce biomass production in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J]. Water Research, 2000, 34(12). [40]林威. 解偶联剂TCS 强化污泥减量和调质脱水过程
的机制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41]朱海霞, 陈林海, 张大伟, et al.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
群研究方法进展 [J]. 生态学报, 2007, (01): 314-22. [42]王琳, 王宝贞. 污泥减量技术 [J]. 给水排水, 2000, (10): 28-31+2-1. [43]董亮, 朱荫湄, 胡勤海, et al. 应用 DRASTIC 模型
评价西湖流域地下水污染风险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2): 217-20. [44]刘博杰, 樊慧菊, 封莉, et al.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
基于生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 [J]. 环境污染与防
治, 2012, 34(11): 30-3+9. [45]高春娣, 袁金萍, 殷波, et al. 基于强化微型动物捕
食作用的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8, (03): 53-5. [46]陈小刚, 张洪林, 于冰, et al. A/O MBR 工艺中生物
群落结构变化的研究 [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1(02): 145-50. [47]李赟. 城市污泥焚烧技术研究进展 [J]. 东北电力
大学学报, 2022, 42(03): 46-56. [48]李义勇. 基于污泥破解的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 [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9]张冬, 董岳, 黄瑛, et al.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研究与应用现状 [J]. 环境工程, 2015, 33(S1): 600-4. [50]黄新文, 林春绵, 何志桥, et al. 制革污泥资源化处
理的研究 [J]. 中国皮革, 2002, (17): 9-11. [51]汪靓, 朱南文, 张善发, et al. 污泥建材利用现状及
前景探讨 [J]. 给水排水, 2005, (03): 40-4. [52]Aneta M, Monika K-G, Agnieszka K-K, et al. Analysis of sewage sludge ashes from air and oxy-fuel combustion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bed [J].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16, 10. [53]杨健雄. 水泥窑协同处理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研
究进展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 40(10): 101-3. [54]王成, 陈柏校, 夏玉坤, et al. 污泥焚烧技术现状及
发展趋势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 40(06): 121-4. [55]Huang Y, Li H, Jiang Z, et al.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lfur in the municipal sewage sludge during
disposal in cement kiln [J]. Waste Management, 2018, 77. [56]杭世珺, 关春雨, 戴晓虎, et al. 污泥水泥窑协同处
置现状与展望(上) [J]. 给水排水, 2019, 55(04): 39-43+9. [57]杭世珺, 关春雨, 戴晓虎, et al. 污泥水泥窑协同处
置现状与展望(下) [J]. 给水排水, 2019, 55(05): 41-5. [58]Xu W, Xu J, Liu J, et al. The utilization of lime-dried
sludge as resource for producing cement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83. [59]晏鹏, 毛建红, 曾荣辉, et al. 剩余污泥碳源化特性
及利用途径研究 [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 29(23): 27-31. [60]罗锋, 彭进湖, 张忠祥, et al. 南方污水处理厂污泥
厌氧发酵制取碳源及投加策略 [J]. 中国给水排水, 2022, 38(03): 1-6. [61]李向蓉, 张艳君, 张志强. 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J]. 环境卫生工程, 2011, 19(05): 35-8. [62]Bergkvist P, Jarvis N, Berggren D,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sewage sludge applications on soil properties, cadmium avail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arable soil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3, 97(1). [63]丘锦荣, 郭晓方, 卫泽斌, et al. 城市污泥农用资源
化研究进展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S1): 300-4. [64]黄雅曦, 李季, 李国学.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现
状分析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6): 765-8.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743-05-05-130399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