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姓名研究

赵苏 顿色
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要


每个民族社会人使用的国际通用民族姓名符号既是表明每个民族社会成员彼此间或相互关系的必然联系形式和具体可被识别的程度等的社会唯一文化标志符号,它自身还往往隐含着和反映出其社会成员以及本地域的该民族、本地区人独有的各种特定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世界观、族际民间相互交往与行为举止等方面诸多历史信息,具有可指代性符号性的丰富性多和符号时代性的强性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从研究民族地区姓名起源中的历史人文本质、姓名起源后的姓氏文化历史演变发展历程以及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相关轨迹分析等这几点方面来详细系统地解读了姓名文化,从而展现出处于多元文化文化背景下的蒙古族人民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又顺应发展,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后产生的文化研究。

关键词


民族地区;姓名;多元文化;



参考


[1] 祁进玉,孙晓晨. 取名方式变迁与多民族文化交融 ——以20世纪上半叶鄂伦春族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4-72. [2] 韩得福. 多元文化文化视域下撒拉族姓名文化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120-124. [3] 吴芳. 姓名的跨文化研究[D]. 广西:广西大学,2002. [4] 杜攀.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英姓名符号的对比研究[D]. 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5] 徐斯日古冷. 语言象征意义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J]. 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53-153.[6]M.Mauss,“A Category of Human Mind:The Notion of Person,the Notion of Self”,in M. Carrithers,S.Collinsand. S. Lukes(eds.),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Anth[7]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M].丁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M]. 李幼蒸,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 特木尔巴根,吴灵芝.从蒙古族人名变迁看民族文化的融合[J].中国民族,2010(12):54-55.[10] 左振廷,李金兰.个体、家族与社会:关于跨国苗族Hmong人的姓名人类学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21,39(04):18-28.[1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C].华夏出版社,2004年.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