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中国学校的原理——学校细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科学分类

徐 林林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摘要


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先后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高教分类。学校分类、教学改革,都是改的"教",对"学"的方面没有想法,导致高教分类、普职分流,只能采用行政手段,明显与中国教育传统文化和家长的期望相背离。问题出在中国教师不懂学生、家长们不懂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学生的先天具备什么优势和缺陷,在教育上根本不知道引导孩子避劣育优,补拙扬长。关于人的先天智慧,现在已经有了智商、情商等18个智力概念,但《教育心理学》没有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先天智能与后天教育的关系。我们普遍认为"教育改变命运",其实,教育只能挖掘人的潜能,却不能改变人的大脑思维基因,与种的黄瓜收获不到辣椒一样。教育就是"识本能、挖潜能",认清学生的天赋是教育学的起点,也是高教分类与教学改革的原点。中国人才培养目标再不只是"国家栋梁",要转向建设"教育雨林"、培育"人才森林",人才森林中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既要有"木本"、"禾本"、又要有"草本"、"藤本",用"教育雨林"生态,养育"人才森林",形成相互支撑、可持续的"人才生态"。

关键词


学校分类;人才稀缺;智力科学;人才森林

全文:

PDF


参考


[1]李辽,影响性格的基因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增刊)[2]柴福洪,人类的智能系统——高校自主招生的理论基础[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11-12期,总第P1419-142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