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陈 琳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隐喻是人们认知活动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其中概念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小品《扶不扶》如何运用隐喻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小品《扶不扶》;幽默效果

全文:

PDF


参考


[1]Lakoff,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Viana, A. Asymmetry in script opposition[J]. Humor. 2010(4). [3]刘乃实. 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宇弘. 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4). [5]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6]彭磊芳, 周启强. 论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J]. 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 2010(2). [7]任绍曾. 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 [8]苏奕华. 言语幽默机制与定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3). [9]唐韧. 隐喻认知过程在话语幽默生成中的作用[J]. 中北大学学报. 2007(1). [10]汤文华.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解读春晚小品《扶不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7). [11]王瑞芳, 胡瑞华. 认知视阈下2017年奥巴马告别演说中的概念隐喻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7). [12]吴恩锋. 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语言教学于研究. 2004(6). [13]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