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迁移理论的英日汉三语时态的比较研究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 , 系统地得出英日汉三语时态用法的异同。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导致英日汉三语在过去、现在、
将来的时态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但差异仍多。搞清异同关系,目的在于使英日汉三语的语言学习者对这三语的时态
有一个准确地把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本文对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提出建议:第一,调整教学关系,使其更加适应
学生的需求;第二,增加教科书中的英文注释,以便非母语学习者理解;第三,开设语用学类的通识课程,增强学生对不
同语言使用环境的理解。在未来本课题仍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以期完善对英日汉三语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系统全貌的描述。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 Ellis, H.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M].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2]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UP, 1989.
[3] Jarvis S, Pavlenko A.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4] 蔡 金 亭 . 多 语 产 出 中 迁 移 研 究 的 比 较 —— 归 纳
方 法 框 架 [J]. 外 语 学 刊 ,2022,(01):73-83.DOI:10.16263/
j.cnki.23-1071/h.2022.01.012.
[5] 陈百海 . 英语语法对日语的影响 [J]. 外语学刊 ( 黑
龙江大学学报 ),1992,(05):33-37.DOI:10.16263/j.cnki.23-1071/
h.1992.05.007.
[6] 熊建国 .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时体的形式和意义习得
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1):68-72.
[7] 温穗君 . 中英日语言对比下的日语教学 [J]. 南昌高
专学报,2008(02):137-139.
[8] 桂宏军 . 英日语法对比和比较在二外日语语法教学
中的应用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67-69.
[9] 蔡金亭 . 多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
框 架 [J].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2024,56(02):226-238+319-320.
DOI:10.19923/j.cnki.fltr.2024.02.014.
[10] 王东风 . 时态推进的连贯功能与英汉翻译 [J]. 外语
研究,2007(06):68-74+110.
[11] Peter Master. Systems In English Grammar:An
Introduction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Pearson Education,
1996:48.
[12] 王 忻 . 日 语 时 态 再 考 [J]. 日 语 学 习 与 研
究 ,2001,(03):20-26.
[13] 工藤真由美 .『アスペクト·テンス体系とテクス
ト』ひつじ書房,1995.
[14] 朴珉娥,袁毓林 . 汉语是一种“无时态语言”吗 ?[J].
当代语言学,2019,21(03):438-450.
[15] 赵朝永,王文斌.中国学习者英语时体习得
偏 误 分 析 : 英 汉 时 空 差 异 视 角 [J]. 外 语 教 学 理 论 与 实
践 ,2017,(04):13-21.
[16] 王洋 . 日语教育与日、英语比较研究 [J]. 解放军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3(04):49-53.
[17] Reichenbach H. 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7.
[18] 胡江 . 对大学生习得英语现在完成时的语料库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33(06):55-60.
[19] 王 初 明 . 补 缺 假 设 与 外 语 学 习 [J]. 外 语 学
刊 ,2003,(1):1-5.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705-0416-07-01-16985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