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压虚拟仿真及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电工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
“电工基础”课程作为高水平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中的一门底层共享资源课程,在专业群中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课程以国家职业规范为根据,以综合性专业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以企业一线技术项目为载体,将主导技术和理论融入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和行业需求的阻隔,重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试卷考核模式,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替代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的实操环节教师演示无法反复观看,学生实际操作成本高、危险性大等难题。在学生培养方面除了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外,“电工基础”课程也特别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过程中将爱岗敬业、匠人精神、创新思维能力、诚信友善、安全意识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全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的总要求。
关键词
虚拟仿真;思政元素;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全文:
PDF参考
[1] 朱丽娜,张宏明,张华明,乌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3):130-132.[2] 马义永.高压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的优缺点比较[J].物理教学探讨,2006(5):25-26.[3] 戴一平.电工技术(机制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DOI: http://dx.doi.org/10.18686/jyyxx.v3i9.5544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