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台湾电影的“酷儿”表达
摘要
台湾电影对于“酷儿”的生长有着相对肥沃的土壤,酷儿已经成为了一种抗争的符号,将自身置于更宽广的性别
范畴中。《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它质疑传统性别秩序和性别规范,以戏谑、轻松的语气呈现同性群体的处境,
将酷儿题材从原本小众市场的边缘拉扯到主流商业化电影市场之中。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影片中的“酷儿表达”:
在社会性别下的男性这一层面,剖析当前社会中对同性群体中男性形象的普遍认知;从传统性别霸权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反
话语生产;在消费文化领域,探讨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时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塑造。
范畴中。《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它质疑传统性别秩序和性别规范,以戏谑、轻松的语气呈现同性群体的处境,
将酷儿题材从原本小众市场的边缘拉扯到主流商业化电影市场之中。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影片中的“酷儿表达”:
在社会性别下的男性这一层面,剖析当前社会中对同性群体中男性形象的普遍认知;从传统性别霸权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反
话语生产;在消费文化领域,探讨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时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
台湾电影;酷儿;《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性别秩序;性别规范
全文:
PDF参考
[1] 李汶静: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理论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015 年版,第 33 页。
[2] 波伏娃,《第二性》,帕胥利(E. M. Parshley)译,
纽约:温提子出版社,1973 年,第 301 页。
[3]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
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年版,第 8 页。
[4]Michel Foucault, ‘Power and Strategy’, in Colin Gordon
(ed.).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York: Pantheon, 1980, p. 142.
[5][ 美 ] 葛尔·罗宾等:《酷儿理论》,李银河译,文
化艺术出版社,2003 年,第 319 页。
[6][ 美 ] 简·罗伯森:《当代艺术的主题- 1980 年以后
的视觉艺术》,匡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年版,第 60 页。
王晴锋 . 同性恋身份、“橱柜”政治与消费主义 [J]. 山
东社会学,2016(12):68-74.
[7]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
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第 113 页。
[8]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
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第 369 页。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76X-06-12-16741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