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从云南到缅甸: 铜鼓的传播路径及其在两国社会中的作用差异分析

常  娜
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


铜鼓承载着古代中缅文化交流精髓,其传播轨迹和功能演变,映射出地域文化的交融与适应。本研究依托文献梳理、
对比分析和跨学科方法,梳理了滇缅铜鼓的历史传承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研究发现,云南铜鼓起源于战国,随着滇西“濮
人南迁”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并在商贸、民族迁徙和佛教传播过程中传播至缅甸。云南铜鼓常被用作祭祀的器具和贵
族身份的象征,其装饰图案反映了“万物有灵”信仰;而缅甸铜鼓则融入了佛教元素,成为宗教仪式中的法器以及部族文
化的纽带,其图案与农业节律相呼应,突显了其实用性和神圣性。研究指出,铜鼓的本土化改造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也是社会需求的结果。云南铜鼓强化了等级制度,缅甸铜鼓则维护了跨族群的认同感,这两者的差异揭示了中缅文化互动
中的“多元共生”模式。本研究为东南亚青铜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明对话提供了
理论支撑。

关键词


云南铜鼓;缅甸铜鼓;传播路径;社会功能

全文:

PDF


参考


[1] 廖明君 . 铜鼓艺术的文化多样性 [J]. 中国美术研究,

2012,(04):1-9.

[2] 廖明君 . 铜鼓艺术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C]. 中国艺术人

类学学会 .2006 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 ( 下 ).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2006:23.

[3] 许馨 . 略论东周两汉时期中原礼乐文化对边地的影

响——以云南考古出土铜鼓及其组合为中心 [J]. 南京艺术学

院学报 ( 音乐与表演 ),2024,(06):28-33.

[4] 陆秋燕 . 立足本土,求真创新——李昆声先生的铜

鼓研究之路 [J]. 民族艺术,2024,(03):5-11.

[5] 杨民康 . 由祭品、乐器、礼品到工艺美术品——云

南古代铜鼓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流变 [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02):15-26.

[6] 许馨 . 春秋至两汉时期云南墓葬出土铜鼓的礼乐内

涵研究 [J]. 艺术市场,2024,(05):64-65.

[7] 王梦笔 . 古滇国铜鼓及鼓形贮贝器平面图纹研究 [J].

中国民族美术,2024,(01):94-99.

[8] 洪开荣 . 滇式铜鼓的文化传播与百濮的历史变迁 [J].

宜春学院学报,2023,45(11):34-41+85.

[9] 洪开荣 . 滇式铜鼓的文化传播与百濮的历史变迁 [J].

贵州大学学报 ( 艺术版 ),2023,37(06):45-54.

[10] 李富强,马君红,唐春松 .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

与海上丝绸之路 [J]. 社会科学家,2022,(06):142-149.

[11] 和奇 . 缅甸的青铜文化遗存及其与云南青铜文化的

关系 [J]. 南方文物,2022,(03):164-178.

[12] 李富强,王海迪 . 互鉴而发展:中国—东南亚铜鼓

文化史论 [J]. 民族论坛,2021,(04):79-90.

[13] 欧江玲,王海玲,杜瓦底丁 . 缅甸铜鼓类型、源

流族属与文化传承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20,42(05):19-25

[14] 杨勇 . 论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联系——以考古

发现的青铜器为中心 [J]. 考古学报,2020,(03):337-368.

[15] 李东红 . 云南青铜文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J]. 思想

战线,2020,46(03):89-97.

[16] 李昆声,黄德荣 . 论黑格尔口型铜鼓 [J]. 考古学报,

2016,(02):173-208.

[17] 韦丹芳 . 中缅、中老跨境民族传世铜鼓比较研究 [J].

贵州民族研究,2014,35(04):25-29.

[18] 范舟 . 云南早期铜鼓起源新探 [J].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1):138-142.

[19] 李晓岑,韩汝玢,孙淑云 . 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铜、

锡器的分析及有关问题 [J]. 文物,2008,(09):87-94.

[20] 蒋廷瑜 . 铜鼓是东盟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 [J]. 广西

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111-118.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76X-07-07-172587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