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牡丹亭》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摘要
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从“召唤结构”“期待视野”“读者中心论”三个方面比较译者的翻译风格,揭示不同
译本在传达原文美学价值、文化特色和读者接受度方面的差异及其研究意义。译者在翻译时“传神达意”,既忠实于原文,
又传神地把《牡丹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译本在传达原文美学价值、文化特色和读者接受度方面的差异及其研究意义。译者在翻译时“传神达意”,既忠实于原文,
又传神地把《牡丹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牡丹亭;接受美学;召唤结构;期待视野;读者中心论
全文:
PDF参考
[1]Birch, Cyril. The Peony Pavilion (Trans.). 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2.
[2]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 蔡华,汪榕培《牡丹亭》“集唐诗”英译实务解读 [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7-12.
[5] 冯庆华 .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 [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 付瑛瑛.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牡丹亭》译
本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方 梦 之. 翻 译 学 辞 典 [M].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2019.
[8] 郭建中 .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2000
[9] 韩淑芹.《牡丹亭》中的典型修辞格及其英译赏析
[J].2012,(04):178-179.
[10] 李晓静.《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
剧翻译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11] 汤显祖 . 牡丹亭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 汪榕培 ( 译 ). 牡丹亭 ( 英译本 ) [M]. 长沙 : 湖南人民
出版社,2000.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76X-07-09-17339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