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出版说明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环宇英文官网付款页面

一校多区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校园生活状态研究——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 婧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高校加入到“一校多区“的办学行列,分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在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下,高校不断地扩招扩建,各校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专业设置、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随之也对来自不同校区同级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体验、个人成长以及毕业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大学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临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压力和冲突。多校区办学关系到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近年来随着一校多区的不断发展,除了研究一校多区办学条件下的管理模式,不同校区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逐渐引起一校多区办学管理者的关注。

关键词



全文:

PDF


参考


[1]宋晓东,阚宝奎,周建涛.两校区办学中分校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4):122-123.[2]郝佳.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3]杜召辉,史蜜儿.两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调查[J].教育观察,2020,9(14):70-71.[4]朱洁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研究——以H 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04):122-125.[5]李红,姚玉红,程莉.低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153-156.[6]何晓磊.高校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5(15):27-29.[7]黄伟庆.本科生与大专生学校归属感的对比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4,35(03):100-102.[8]郑小琴.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267-271.[9]林雨泓,董引兰,陈福娇.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172-173.[10]王琴,王绍福,吴歧范,刘凤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13-115.[11]陈荣荣,宋广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归属感问题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2):152-158.[12]温国雄.浅析我国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J].琼州学院学报,2010,17(03):40-41+35.[13]王佳发.对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Z].[14]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1) : 25 - 28.[15]陈福娇,刘远辉,邓浩伟.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0):165-166.[16]李飞.高校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中日比较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112-118+98.[17]梅娇,季诚钧.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09):126-128.[18]王潇.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19]胡方霞.高职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育观察,2019,8(32):17-18+26.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4960-04-22-10407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